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传承•聚焦•创新——我校成功举办 “闵子骞与孝文化研讨会”
发布人: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4日

 

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推动闵子骞孝文化和中华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0月11—12日,我校成功举办“闵子骞与孝文化研讨会”。宿州学院党委书记李红出席研讨会并在开幕式上致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安徽省社科院、青岛大学、安徽大学、曲阜孔子文化研究院、安徽省孟子文化研究院、宿州市孝文化研究会等高校及研究会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研讨会由宿州学院主办,文学与传媒学院承办,宿州市孝文化研究会、中共宿州市埇桥区委宣传部、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人民政府协办。

10月11日下午两点,“闵子骞与孝文化研讨会”开幕式在工科楼招聘大厅隆重开始。

李红书记首先代表学校向参加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协办单位以及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单位和友人表示衷心感谢,肯定了文学与传媒学院在语言文学和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成果与贡献。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挖掘闵子骞孝文化的深刻内涵和行为准则,凝练孝文化的时代价值,探索新时代文化育人的新实践、新路径,共同为闵子骞孝贤文化研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宿州市埇桥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史云,宿州市孝文化研究会会长、“闵子骞传说故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武新坦也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他们高度评价了此次研讨会的重要意义,并表示将全力支持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参会的书画家们随后赠送祝贺书画作品。开幕式由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月云主持。

下午2点30分,进入此次会议的研讨阶段。各位专家、学者就“闵子骞与孝文化”发表了精彩的言论。

中央党校历史学教授王彦民主张重读儒家经典《论语》《孝经》,探讨孝文化的深刻内涵与价值;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梅庆吉就《论语•先进》第十四章记录的闵子骞反对“鲁人为长府”一事展开论述,考证了长府解、季氏因恶昭公而“为长府”、长府的位置、仍旧贯等问题;宿州学院朱曙辉博士将《风木图》与《二十四孝图》进行对比,分析了传统孝文化在大传统和小传统中分别展示出的多维面相;宿州市孝文化研究会会长武新坦从文物发掘发现说、古代文献记载说、古代志书说、明代“闵子世谱”说、“现存遗址 实物物证”说等方面论证闵子骞墓冢地在安徽宿州;青岛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教授杜靖从人类学角度探讨各处争夺闵子骞现象的过化、再过化与圣域生成;宿州学院鄢化志教授认为经传正史中闵子骞的“孝德”与私家著述和民俗文化中的闵子骞“孝行”都有其合理的内核,应用与时俱进的辩证思维和理性态度,使二者各尽其宜,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宿州学院副教授周勇、上海都市文旅建设设计院总设计师邵征、安徽大学教授解光宇、宿州市文旅中心(非遗中心)主任赵彦志、上海沪澳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闵令芹、安徽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季林、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侯四明分别作题为 “清悯的守望——文化比较视野下的闵子骞孝道”“儒家祠庙建筑形制设计初探——以宿州闵子祠改扩建总体布局为例”“浅谈儒学的当代价值——兼议闵子骞孝行及其意义”“宿州闵子骞祠墓及周边文化遗存考释”“‘圣旨牌坊’将复建于宿州闵子骞祠”“孝道与现代家庭文明建设——让我们一起寻找丢失的良心”“宿州闵子骞祠墓相关人物考”的主题发言。

专家报告后,鄢化志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表示,这次会议收到的论文内容涵盖了相关闵子的儒家原典阐释、闵子孝文化现象、中华孝文化与闵子孝道的当代价值、宿州闵子古迹文物的考证,以及宿州境内闵子古迹的维护、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与本地闵孝文化工作者切磋交流,各抒己见,异彩纷呈,气氛热烈,形成一次全面探讨、深度融通中华特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盛会。对进一步推进我校教书育人事业和大学文化建设,对宿州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推进家庭与社会的道德文明建设,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本次研讨会还组织与会专家前往宿州市曹村镇开展闵子骞祠与闵子骞墓调研活动。

10月12日上午,与会专家抵达闵子骞祠,曹村镇党委书记尹成庆主持现场活动,敬献花篮,表达对先贤的缅怀和敬仰,随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闵子骞祠及闵子骞墓。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与曹村镇政府举行了实习实训基地授牌仪式,李月云表示,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与曹村镇政府加强校地合作,利用文学与传媒学院的专业优势为传承和传播闵子骞与孝文化贡献力量。同时把孝贤文化进一步融入大学生成人成长成才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早日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拓展了对闵子骞和孝文化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专家学者提供了交流最新研究成果的平台,增强了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学术氛围,激发了教师科研积极性,促进了学术交流,提升了学院整体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也将进一步发挥科研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撰稿:文学与传媒学院            审核:李月云)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