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文学与传媒学院在宿州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疫情防控新常态,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党建方面
(一)提升政治意识和政治规矩
虽受疫情影响,政治理论学习未中断,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自主学习与集中学习的学习方式。利用中心组、教职工、党支部的政治理论学习时间,组织广大教职工开展内容丰富的学习活动,组织召开党委中心组学习会15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会12次。聚焦学校重点工作,紧盯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责任制和高校政治生态,集中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和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等精神,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按照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工作要求,强化担当、强化执行,把意识形态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坚持做好网络舆论管理,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
(三)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提质增效
基层党组织设置逐步科学,自身建设加强,作用发挥充分。逐步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坚持不懈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系列实践活动。落实巡视指导意见,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贯彻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提高发展质量。严格党内政治生活,落实好“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党内基本生活制度。
(四)扎实开展作风建设
按照省委和学校要求开展深化“三个以案”主题教育,以案为镜鉴,注重在以案示警中受警醒明法纪,在以案为戒中严对照深检视,在以案促改中强整改促提升。严格实行疫情期间各项管理制度,以务实的作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党建、线上教学、班级管理、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等工作。落实作风建设制度,反对“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通过谈心谈话、座谈交流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全面进行检视,剖析根源,尽力解决问题。
(五)深入落实“课程思政”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推进“党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全校开花结果。
(六)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在新冠肺炎防控常态化阶段,把学生的学业、身心健康放在重要位置。疫情期间,网络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战场,引导“宅生活”的大学生从关注外部世界转为关注内心世界,进行一场自我修行。学生复学后,开展旗帜鲜明讲政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等主题教育活动。
二、发展方面
(一)教学工作
教学常规管理平稳有序。健全处级干部、教学督导、教学管理人员、辅导员和班主任值班和监督机制,加强教师的自我管理和师德师风建设,确保教学秩序正常、教学质量不减。上半年通过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师生实时互动同步课堂、视频直播等途径完成教学任务。下半年完成了春季学期课程的线下考试,并按照疫情新常态下的特点和要求开展教学工作。审核了毕业生学位授予材料,共授予学士学位242人。完成2020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指导,启动2021届实习和论文工作。
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效比较明显。获批省级教研项目2项、校级教研项目5项。获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门、校级1门,获批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共5门,获批宿州学院首批专创融合课程2门,获省级、校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试点项目各1个。
专业建设扎实推进。中国语言文学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实施顺利,取得多项阶段性成果,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教育厅重大项目、教育厅重点项目和校级项目各1项,出版著作2部,发表论文7篇,超额完成了年度科研任务。汉语言文学专业完成了省级专业评估并恢复专升本招生,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办学条件基本成熟。各专业制订了“十四五”发展规划。
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着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除汉语言文学教学团队已获省级立项且取得较好建设成果外,新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获批省级立项,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获校级立项。1人荣获省级教坛新秀称号,2人荣获校级教坛新秀称号。
实践教学取得较好效果。从前期规划、中期执行和后期总结形成实践教学的闭环管理,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增强了认同感。举办了第二届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学成果展、第六届文化创意作品展、报纸编排作品展、影视创意作品展映等。新增实习基地近20个,满足了学生实习实训的需求。新建成实训室一间,对原有实训室的部分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
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新突破。大力支持老师建设创新课程,指导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大学生科研项目。获批宿州学院第一批专创融合课程2门,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双创”项目4项、省级“双创”项目10项。大学生科研项目结项13个,新立项14个。
(二)科研工作
在学院发展工作中,教学是基础,科研是核心竞争力,必须全力以赴争取高水平项目,创高水平成果。本年度共获批纵向项目11项,总经费37.5万元;获批横向项目1项,经费13.5万元。共发表论文13篇,其中二类论文1篇,出版专著3部,举办学术讲座10场。
(三)人才队伍建设
召开学院人才队伍建设专题研讨会。制订了2020-2022年人才引进、进修总体规划和分年度计划。调整教研室设置与人员安排,增强专业竞争力。职称和学历提升正常推进,4人晋级三级教授,3人晋级六级副教授,晋升副教授和讲师各1人,考取博士1人。1人获批校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荣获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奖”先进个人称号。
(四)团学与就业工作
团总支把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团支部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革命文化教育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与综合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推进大学文化建设。荣获安徽省红旗团支部1个,安徽省优秀共青团员1名,校级红旗团总支、团支部各1个。全年承办5项校级活动,组织策划30余项院级活动、102次主题团日活动。
学院把就业工作作为学院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将提升就业质量作为就业工作的重要引导方向,加强对毕业生择业的合理引导。加强校地合作,拓宽就业市场。举办春秋季学院网络招聘宣讲会,引导和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构建与用人单位合作的长效机制。
三、特色工作
一是“三全育人”试点院系与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丰硕。召开了教师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暨“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会,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比赛暨优秀教学案例公开课活动,举办“从理念到行动:金课标准下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专题报告,开展“我最喜欢的一节‘课程思政’课随感”征集活动,承办宿州学院“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比赛现场观摩暨研讨活动,承办宿州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项目建设研讨会。
二是科研项目、质量工程项目立项取得新突破。共获科研项目1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安徽省社科普及规划项目、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各1项,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3项,校级重点项目1项,校级平台项目3项,总经费37.5万元。获批横向项目1项,经费13.5万元。获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5项,校级项目16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论文13篇。
三是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果。首先是科研立项紧盯地方文化建设。以宿州文化研究所、皖北方言文化研究所、赛珍珠研究所(三平台)和宿州学院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孟二冬传统文化和精神研究中心(二中心)为依托,主动融入到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工作中。其次是积极参与地方文化活动。如长期担任宿州市 “庆七·一”暨“青春助力小康梦”主题演讲比赛等比赛的评委,入选宿州市委党校职称评定评委库人选,参与地方文化典籍和文化资源的考察、整理与研究,主持宿州市非遗条例的制定等。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是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不紧密。首先是理论内化于心不够。学习中对理论的精髓把握不够深入,未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存在为学习而学习的情况,与业务学习、事务工作的融合需下功夫研究践行。其次理论外化于行不够,抓党建与促发展融合度不够。
二是干事创业的工作作风和精气神还不够。面对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打破惯性思维,担当作为的冲劲、动真碰硬的勇气仍显不足。
三是教学质量受到冲击。主要是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临场反应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学生无法快速表达自己的疑问。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和指导质量有待提高。线上指导难以及时准确地把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传递给学生,因此总体上看,今年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较往年有所下降。毕业实习无法正常完成。由于我院毕业实习分两批进行,第二批实习刚刚启动便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延迟和取消,学生失去了重要的锻炼机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损失。
四是教研、科研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尤其是需要进行社会调研或田野调查的项目,均无法顺利实施,影响了项目推进的速度。疫情还导致本年度学院论文发表数量比往年有所下降。
五是人才引进和招聘工作进展不顺。学院与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有过较密切接触,但引进工作没有实质性进展,今年我院没有引进新教师,目前师资引进仍有较大压力。
文学与传媒学院
2021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