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现状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前身是宿州学院中文系,它是宿州学院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之一,也是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第一批招生的专业。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风学风优良,在皖北地区和安徽省内都具有一定的声望与影响。
1.招生就业情况
本专业自从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截至目前已经培养了十届本科毕业生。现有学生人数三百余人,从2017年开始,每年招收120名学生。本专业注重将教学与就业相结合,历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5%以上。
2.办学条件
目前本专业有办公用房,办公实现网络化,所有教室都实现了多媒体配备。图书资料室有纸质图书近2000册,电子资源近800种。目前有校外实训基地7个。
3.培养方案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保持保持基本稳定与灵活开放相结合的建设原则,立足专业的自身特征,结合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不断的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正。目前14、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使用的是13版人才培养方案,16、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使用的是16版人才培养方案。
4.师资队伍
本专业目前拥有专业教师二十余人,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博士学历5人。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数量占到90%以上,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
5.教学资源建设
目前本专业所有专业基础与方向课程均已制定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专业核心课程均已建设相关题库。目前本专业现代汉语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美学等课程是校级精品课程。
6.实践教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注重实践教学,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验、课内实践、集中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社会责任教育等类型,在新修订的16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的学分在总体学分比例中已经达到了45%。
7.教改项目
目前本专业获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7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项。
8.校企合作
本专业积极落实学校“校地合作共同发展”战略,与宿州市档案局等部门签订校地合作项目多项,完成宿州文化、旅游、方言论著6部。依托师资队伍建设,多次为地方开展专题讲座、培训,为地方提供人才支持、专业服务。
二、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思路
(分别从国家、省、地区或行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专业结构与布局、学院自身建设和发展需要提出)
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安徽省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加强文化人才培养,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实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中央层面提出的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扶持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动力与发展方向。 “十二五”以来,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导向更加鲜明,措施更加具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省坚定加速崛起信心,继续以“861”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中心城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宿州市抢抓机遇,提出了“双千亿、双翻番”的奋斗目标,跨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安徽省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则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安徽省相关教育政策和学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则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平台。《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将要“全面普及15年基础教育。……到2020年,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稳定在90%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推进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继续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分类建设一批特色高水平高校。加快推进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深度转变。……强化实践教学,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到2020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3%。” 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及强势需求,社会经济的发展、15年基础教育的普及可以为本专业学生就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与此同时,宿州学院明确了“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2015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教学评估,成功获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立项,这也为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平台。
综合上述考虑,拟定“十三五”期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思路如下:在宿州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总体框架下,以国家教育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求真务实,积极改革,努力创新;以专业发展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育人环境,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专业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主线,以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经过5年时间的努力,将本专业办成适应宿州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适应社会发展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要求,人才培养质量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具有一定专业特色,在安徽省同类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科专业。
(二)具体目标
1.专业基本情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经过多年以来的发展,在师资队伍、教学体系、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就目前来看,本专业进一步发展的优势主要在于以下几点:首先是文化积淀深厚。本专业办学历史悠久,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经过几代师生的薪火相传,文化积淀深厚。二是师资力量雄厚。本专业目前拥有专业教师二十余人,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博士学历5人。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数量占到90%以上,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三是教风纯正。本专业的教师以孟二冬为楷模,潜心育人,淡泊名利,为人师表,敬业奉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四是学风优良。本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浓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能够静心学习,积极进取,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从第一届本科生开始,考研率一直比较高,考编的录用率也比较高,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明确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在未来发展中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专业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衔接不够所带来的挑战。在宿州学院“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中,作为偏重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的传统文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着“先天性”的不足,所培养的人才与就业单位的实际需求还不能完全契合,人才培养较为单一化,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功能还比较欠缺,也影响了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衔接,从而制约并影响了学科专业的发展。其次是安徽省同类院校相近专业日趋激烈竞争形势带来的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专业,目前在安徽省高校开设的数量较多。本专业的生存发展必须与安徽省内兄弟院校进行竞争,面临着十分激烈的竞争形势,而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偏于皖北,地方经济发展处于省内相对落后的地位,学科专业整体实力相对不足,使本专业在省域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在省域内形成竞争优势,难以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影响了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再次则是所在地区和学校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不够带来的挑战。宿州学院作为宿州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高校,虽然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总体而言,学校和学科专业的发展仍面临着许多不利条件。首先,学校所处的地理区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位置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其次,学校整体实力不足,社会影响力有限,这使得学校在引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吸引优秀生源上与其他兄弟院校相比,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这些都影响并制约了学校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参照宿州学院“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结合本专业的自身特点,坚持以“创新、创业”为中心,不断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和第二课堂的融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皖北地区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
3.实验室建设
“十三五”期间建设80m2的微格教室用于微格教学,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教学技巧训练。
4.实践基地建设
“十三五”期间,汉语言文学专业力争在原有的7家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另外建设4-6家覆盖教育培训、出版传媒等领域的新型实习实训基地。
5.教师队伍建设
“十三五”期间,本专业将继续推进教师队伍的职称建设与学历建设工作,积极鼓励和支持本专业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力争博士的比例达到35%,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50%。进一步加强“双能”、“多能”素质教师培养,争取本专业“双能”、“多能”教师的比例提高到50%。进一步加强外聘教师队伍的建设。从其他高校、相关企事业单位聘请专家和技术骨干来壮大本专业师资的力量。制订详细的方案,实现聘任条件、聘任程序、聘任管理、聘任待遇全程规范化。
6.课程建设
继续推进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力争五年内所有课程通过合格课程验收,建成一批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和网络资源共享课程,积极努力推动写作和美学课程申报省级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专业课程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基础。
7.教材建设
一方面大力推动高水平高质量教材的选用,保证专业基础课与核心课优先采国家推荐的教材。同时按照“突出特色、主编与参编相结合”的原则,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编写编写有特色的、高水平的专业教材与专业课程学习辅导资料,争取“十三五”期间,编写出2本以上的特色教材,并逐步推进教材在省内高校的推广使用。
8.教学改革研究
继续推进教学革新,与时俱进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相对稳定与动态更新相结合的新型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大纲,增加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实用性,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9.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进一步立足皖北,加大服务社会力度。发挥本专业的学科优势,搭建科研平台,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深入挖掘皖北地区埇桥马戏、灵璧奇石、萧县书画、泗州戏曲等丰富宝贵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赛珍珠研究资源,深入挖掘孟二冬精神的丰富内涵,在原有基础上加大研究力度。
10.创新创业教育
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将行业、企业用人的标准及时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新时期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出发点推进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比例,进一步规范和创新课内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多证书化”教育,鼓励学生在学校通过多渠道取得文秘、网编等技能资格证书,鼓励学生多动手,做到学以致用,从而实现“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专业、产业、职业紧密对接。
四、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主要内容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育人质量。按照学校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创新、创业”为中心,不断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和第二课堂的融合,深化校企合作,不断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服务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2)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大力倡导参与式、启发式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网络课程体系,共享教学资源,在线开放尔雅、MOOC等一系列视频公开课。同时重视“互联网+”与传统专业的结合,让在线教育的形式更加多元化与人性化,让学生的学习途径多样化。
(3)进一步创新考核方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教师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探索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状况,加大过程考核比重,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组织管理能力,在考察时考虑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社会及他人评价的综合评定。对于部分选修课可采用小论文、小报告,通过收集资料,深入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一定的书面表达等能力。采取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学生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合作能力。
(4)进一步落实“能想、能说、能写、能做”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校地、校企合作平台,邀请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专家,参与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重视知识的应用和迁移,结合我院的专业实际,将行业、企业用人的标准纳入培养体系,促进专业、产业、职业紧密对接,培养新时期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缩短学生毕业后进入行业的实习周期,鼓励学生多动手,做到学以致用,落实“四能”培养目标。
(5)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比例,进一步规范和创新课内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逐渐形成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学科专业建设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实现“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的“多证书化”教育,鼓励学生在学校通过多渠道取得文秘、网编等技能资格证书。
(二)师资队伍及教学团队建设
努力建设一支作风优良,素质过硬、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确保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具体措施如下:
(1)高水平人才建设工程。通过引进急需人才和培养现有教师两条路径加强师资建设,优化师资队伍。一方面充分用好学校人才引进政策,拓展人才引进空间,通过各种渠道挖掘、引进优秀人才,重点引进一批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并做好留住人才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培养高层次的学科、学术带头人。争取培养1-3名在省内相关领域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2)职称建设与学历建设。目前本专业教师已经全部取得了硕士以上学位、中级以上职称,下一步将积极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化工程和高级职称工程。鼓励本专业教师通过脱产或在职学习的模式获得博士学位,争取在“十三五”期间,本专业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35%以上。引导本专业教师凝练学术方向,组成科研团队,申报高级别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努力推动高职称人才队伍的建设,争取在“十三五”期间,本专业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
(3)教师知识结构建设。努力创造条件,与国内外相关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合作培养关系,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赴国外进修和从事科研项目合作研究,或者通过在职学习、在岗进修、脱产进修,到国内外高校作访问学者等形式,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
(4)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认真落实青年导师制度,充分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微课教学赛及其观、评、研等系列课堂教学活动,在科研上引导支持,逐步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5)教学团队建设。分别围绕专业发展方向组建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形成一个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骨干为中坚力量的校级以上教学团队。
(三)实验室建设及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十三五”期间,汉语言文学专业进一步加大校内实习实训的硬件投入。根据专业建设需要,计划划拨专项资金40万元,在逸夫楼建设80 m2的微格教室用于微格教学,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教学技巧训练。
在实践基地方面,“十三五”期间,汉语言文学专业力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在原有的7家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另外建设4-6家覆盖教育培训、出版传媒等领域的新型实习实训基地,保证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满足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多样化的实际需求。
(四)课程建设
1.改革教学内容。精选适应社会需要并契合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删减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积极将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引入课程教学,与时俱进,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2.改进教学模式。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技能的培养,加强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善课程考核环节,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增加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实用性,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3.建立专业主干课课程负责人制度。原则上一门课程设一名课程负责人,优先选取从事本课程教学经验丰富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主要负责与课程相关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工作。
4.加强信息化建设,拓展教学空间。建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资源网建设,整合教学改革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十三五”期间,争取以学校的专项建设经费建设教学资源网。
5.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五年内所有课程通过合格课程验收,建成一批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和网络资源共享课程。现代汉语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要继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写作和美学课程是校级精品课程,要积极努力申报省级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专业课程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基础。
(五)应用型教材建设
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主要采用教育图推荐教材,专业主干课教材中自编教材只有张雪涛主编《现代汉语》教材一部。在“十三五”期间,汉语言文学专业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本着“经典、实用”的原则进行教材建设。一方面大力推动高水平高质量教材的选用,保证专业基础课与核心课优先采国家推荐的教材。同时按照“突出特色、主编与参编相结合”的原则,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编写编写有特色的、高水平的专业教材与专业课程学习辅导资料,争取“十三五”期间,在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各类文体的分类鉴赏课中推广自编教材和讲义,原则上自编教材和讲义占教材数量在2019年达到专业教材的10-20%。力争编写出2本以上的特色教材,并逐步推进教材在省内高校的推广使用。
(六)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要充分依托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优势,加强与上海龙文集团等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安徽中安在线等新闻传媒机构之间的合作。邀请企事业单位直接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将行业、企业用人的标准纳入培养体系,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
(七)创新创业教育
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明确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融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创业教育师资培育、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目标和内容等。
(八)教学改革和研究
在“十三五”期间,汉语言文学专业将进一步推进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观念方面,顺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从以往“传授知识”转向培养能力、提升素质。在教学模式方面,从以往的接受性学习、注入式教学转向研究性学习、探究性教学,注重对学生创造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采用新型教学工具,多样化的教学手法,更加科学、灵活的评价方式,注重内涵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借助16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执行过程,严格管控,大胆创新,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就业率。积极鼓励本专业教师参与各级教师教学竞赛、微课竞赛、说课说专业活动,争取在相关教学活动中,实现国家级奖项的突破。在教学研究方面,在“十三五”期间,汉语言文学专业将亟需鼓励教师从教学实践出发进行教学研究,积极申报教研课题,写作教研论文。争取有教学研究的专著出版,在教学成果奖项上实现省级以上奖项的突破。
(九)其他。
无
五、主要措施及保障条件
长期以来,我校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工作,把专业建设作为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抓手。学校、学院、专业将在组织、制度、条件、人才等方面,全面保障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组织保障
学院为十三五规划的实施高度重视,做好了各项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保证规划实施的质量和进度。对于每项建设内容,层层分解,定期召开会议,检查各项工作进度及建设任务落实情况。
(二)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基本覆盖专业建设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教学管理制度、毕业生实习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工作要求、学生信息员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成立教学督导组、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一系列的监控制度和措施,严格执行。每个学期的期初、期中和期末均以教研室为单位,检查教学工作情况。
(三)条件保障
学院建立一系列有效奖惩激励机制,建立项目绩效考核体系。学院积极资助本专业方向开展学术研究、教学改革研究。为学术活动、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活动提供经费支持。
(四)人才保障
学院对师资培养非常重视。资助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各种培训项目,完善师资队伍。通过加强实践实训教学,不断提高教师及实训专职人员的技术水平,不断更新理论及技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附件2-1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一览表
序号 |
所在学院 |
现有教师 数量 |
本专业高级职称数量 |
需增加教师数量 |
每年均增加教师数量及年度 |
备注 |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23 |
10 |
0 |
0 |
本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以自主培养为主 |
注:相近专业部分专业基础课教师可重复
附件2-2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一览表
序号 |
所在学院 |
现有的 专业实验室 |
拟建设的 专业实验室名称 |
拟建实验室类型 |
拟建设 的年度 |
建设 目标 |
与企业共建情况 |
备注 |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无 |
微格教室 |
专业实验室 |
2017 |
校级示范 |
无 |
急需 |
注:1.拟建设的实验室含2016年已立项的实验室;增设年度截止到2020年;
2.建设目标填写 “校级示范”“省级示范”之一;
3.备注请填写该专业“急需”“需要”之一;
4.拟建实验室类型请填写“专业实验室”“创新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其他”之一;
5.相近专业公共实验室可重复填写。
附件2-3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建设规划一览表
序号 |
所在学院 |
现有精品课程等其他优质资源课程 |
拟重点建设 的课程名称 |
拟建设 的起止年度 |
建设 目标 |
企业参与课程建设情况 |
备注 |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现代汉语 写作 美学 |
写作 美学 |
2016-2020 |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
|
注:1.建设目标填写“校级视频公开课程”“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校级MOOC”“ 省级视频公开课程”“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MOOC”之一。
附件2-4
XXX专业应用型教材编写规划一览表
序号 |
所在学院 |
现已出版 教材名称 |
拟重点支持编写 专业课程教材 |
计划编写 起止年度 |
拟出版年度 |
企业参与课程建设情况 |
备注 |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大学语文 应用文写作 |
写作 |
2018-2019 |
2020 |
|
|
注:1.教材编写不限于专业课程教材,其他公共课程编写的教材需填写;